魚常見疾病與防治
寄生蟲引起的爛鰓病
(1)指環蟲引起的爛鰓病
病原體:指環蟲。蟲體扁平,長約0.45毫米,頭部前端長有四個黑色眼點,並呈方形排列與三代蟲有明顯區別
症 狀:金魚被指環蟲大量寄生後,鰓部明顯浮腫,鰓蓋張開,鰓絲失血,精神呆滯,耐低氧能力降低,體質逐漸消瘦,嚴重時攝食停止,最終因呼吸受阻而
流行期:在夏、秋季水溫適宜時繁殖最迅速,蔓延能力較強,特別是先用池塘水或河水作飼水時,指環蟲感染速度通常快於自來水。
防治:
a、浸洗:在1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0.5~0.8克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可有效殺死鰓部蟲體。
b、潑灑:在100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0.2~0.3克,進行潑灑,每週用藥1~2次,可有效殺死魚鰓中與水體中蟲體。潑灑時須選擇天氣風涼的清晨或傍晚,宜在魚體空腹時進行。
(2)輪蟲引起的爛鰓病
病原體:車輪蟲。蟲體側面觀形似圓蝶,體側隆起的一面為口,旁有帶狀結構稱口帶,口帶兩側各長有一行纖毛,蟲體以車輪狀旋轉的方式運動。
症 狀:病魚的鰓蓋邊緣和鰓絲縫隙間受成群的車輪蟲寄生後,鰓絲失血,嚴重時鰓絲局部潰爛,以致鰓軟骨外露,魚體呼吸困難,攝食停止,最終窒息死亡。
流行期:以池塘水與河水飼養金魚的水質傳播迅速,一般多發於夏、秋季。
防治:
a、浸洗:在10千克水中放硫酸銅0.5克、硫酸亞鐵0.2克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需多次用藥方能見效。
b、潑灑:在1000千克水中放硫酸銅0.2克、硫酸亞鐵0.1克,進行多次潑灑,可取得顯著效果。但須注意,在幼魚變色或出售時,為確保魚體色澤鮮豔度,最好禁用硫酸亞鐵,因硫酸亞鐵對幼魚皮膚色澤的刺激影響極大。
(3)指環蟲、車輪蟲並發引起的爛鰓病
病原體:指環蟲、車輪蟲,形態同前。
症 狀:金魚同時受指環蟲、車輪蟲寄生後,鰓絲嚴重受損,魚體呼吸不暢,致鰓絲迅速理失血、病情惡化較快,死亡率較高。
流行期:多發於夏、秋季。
防治:
a、浸洗:①在1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0.2克、硫酸銅0.2克、硫酸亞鐵0.2克,配製成混合溶液,浸先病魚10~15分鐘。②10千克水中放福爾馬林溶液20毫升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可起到殺蟲防腐作用。
b、潑灑:①在100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0.1克、硫酸銅0.1克、硫酸亞鐵0.1克,進行潑灑治療,能提高部效。②在1000千克水中放福爾馬林溶液20毫升,每週潑灑2次。
(4)由粘孢子蟲引起的爛鰓病:
病原體:粘孢子蟲。蟲體由原生質特化的兩塊大小和厚度基本相同的殼片套合而成,內含極囊和孢質。
症 狀:患者鰓絲部位出現許多肉眼可見的灰白色點狀或胞囊,由小變大破壞金魚的鰓組織,嚴重影響魚體呼吸。當胞囊一旦破裂,則無數個孢子蟲同時進入水體重新侵入健康魚的鰓部,從新開始寄生生活,使寄生鰓絲失血導致金魚成批死亡。
流行期:春、夏季多見於深綠色老化水質的缸池,以幼魚為多見。
防治:
a、選用三年生楓楊樹皮浸泡的汁液,吸取適量濃液,放入10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5~10分鐘,經數次用藥後可見白色胞囊脫落,療效顯著。
b、尿磚加呋喃西林適量,放入10千克水中,浸洗或潑灑,同樣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c、在10千克水中放氨水150克或溶解晶體敵百蟲0.5克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需多次用藥方能有效。
d、用低濃度石灰水適量,浸洗病魚5~10分鐘。
e、用磺胺咪唑粉拌麵粉,做成米粒狀投喂病魚,也有一定療效。
寄生蟲引起的皮膚充血病
(1)三代蟲寄生引起的皮膚充血病:
病原體:三代蟲的外形酷似指環蟲,但頭前無四個黑色眼點,以示區別
症 狀:三代蟲寄生後,病魚體表粘液分泌增多,出現無規則的線形白圈,嚴重時病魚精神呆滯,經常漂浮水面,食慾減退,體況日益消瘦。
流行期:春、夏季為多見
防治:可參照指環蟲爛鰓病防治法。
(2)鯉錨頭魚蚤寄生引起的皮夫充血病
病原體:鯉錨頭魚蚤蟲體細長似針,由頭、胸、腹三部分組成,中間無明顯的界限,頭部生有呈鐵錨狀的角,可深入金魚的皮膚固定生活,從寄主中獲得營養以繁殖後代。鯉錨頭魚蚤蟲喜生活在20~25℃水中,雌蟲每隔28天產卵囊10對(每個卵囊含20~600粒卵),經4天左右孵化成無節幼體,可自由活動,附生於魚體,進行多次蛻皮後變成成蟲。
症 狀:病魚患病初期急躁不安,食慾不振,被蟲體寄生的體表紅腫溢血,導致其他病原體的感染,繼則組織壞死,有時成群的水黴菌就像束束灰白色棉絮粘附於傷口,使病魚失去平衡,運動失常,攝食停止,病重者逐漸消瘦死亡。
流行期:多見於水溫15~23℃、光照條件差、水質不潔淨的水族箱或老綠水中,以4~10月間為多見,且發病率較高。
防治:
a、浸洗:在1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0.5~0.8克,浸洗病10~20分鐘後用鑷子摘取死蟲體,隔日再用藥一次,一週後即可見病魚傷口痊癒。或0.01%商錳酸鉀溶液浸洗,有明顯交果。
b、潑灑:在100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0.2~0.3克,進行潑灑,能殺死鯉錨頭魚蚤幼體。或0.01%高錳酸鉀溶液潑灑,潑灑時水色以淺紫色為度,有明顯效果。
(3)魚蝨寄生引起的皮膚充血病
病原體:蝨體透明,外形似臭蟲,卵產於缸池的石塊或水草莖葉上,水溫在29~31℃經10~14天孵出類似成蟲的幼體。幼蟲若在48小時內找不到寄主即死亡。
症 狀:病魚體表可出現被魚蝨的口刺和大鄂刺傷或撕破的傷口。因受魚蝨分泌物的刺激,病魚在水中時常急躁不安,時而沿缸池狂游,時而躲於池邊或漂浮於水面,同時傷口還易遭受其他病原菌的感染,引致多種併發症。
流行期:魚蝨既能寄生於魚體,又能在水中作短暫的游動,故傳播迅速,一年四季均有發生,一般多見於6~8月。
防治:
a、浸洗:在1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1克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連續用藥兩次可徹底殺死蟲體。
b、潑灑:在1000千克水中放晶體敵百蟲0.2克,進行潑灑治療,效果更好。
(4)小瓜蟲引起的皮膚充血(又稱白點病)
病原體:多子小瓜蟲。蟲體橢圓,柔軟可塑,形態多變。
症 狀:多子小瓜蟲常成群地寄生於魚體表、鰓蓋和各鰭部位,吸取魚體組織細胞內的營養。使病魚的鰭條、鰓部乃至通體出現許多白色的點狀胞囊,體表粘液分泌明顯增多。魚體精神呆滯,漂浮於水面,很少活動。嚴重時病魚通體胞囊密佈,血淋斑斑,體質消瘦,呼吸困難,直至攝食停止,最終成批死亡。此外,當金魚侵染上小瓜蟲幼蟲時,起初體表呈白翳狀,似膚黴,又不像膚黴,有時兩者症狀並發。過數日後,小瓜蟲幼蟲在魚體表形成胞囊時,這時白點病症狀才開始明朗。
流行期:病魚體表白色胞囊內有無數個纖毛蟲,它們具有直接感染其他魚體的能力。在15~20℃飼水溫度中繁殖最為迅速。若水溫高於26~28℃或低於1℃,則蟲體停止發育或逐漸死亡,故此病多見於晚春及深秋或梅雨季節。
防治:
a、浸洗:①在10千克水中放硝酸亞汞0.2~0.3克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可有效地殺死小瓜蟲體。②在10千克水中溶解紅汞溶液 0.05%~0.07%,浸洗病魚15~30分鐘,連續用藥2~3次,可有效地殺死蟲體。③在100千克水中溶解0.5~0.7克孔雀石綠,浸洗病魚 15~30分鐘。或在10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.1~0.2克,進行潑灑,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b、潑灑:①在1000千克水中放紅汞溶液0.05%,進行數次潑灑,治療效果極好。②在1000千克水中放硝酸亞汞0.1~0.2克,進行潑灑,效果很好。注意此藥毒性較大,對各鰭腐蝕性極強,故計算用量要準確。以一次用藥為妥。若重複用藥易引起金魚各鰭腐爛或中毒死亡。
c、雙劑治療法:先用0.2克硝酸亞汞溶解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,然後再用0.02%紅汞溶液潑灑,對殺死小瓜蟲均有明顯效果。
d、尿液浸磚:將新磚投入尿液中浸泡數日,取出晾乾(古時稱尿磚),再放入病魚缸池中,不久即可見小瓜蟲體脫落死亡。
e、升溫治療法:將水溫升至28℃以上,病魚沐浴不久,即可見胞囊脫落、蟲體死亡。
f、真菌引起的魚病
(1)膚黴病:又稱水黴病或白毛病
病原體:主要是水黴科中的水黴、綿黴、細囊黴和腐科中的腐黴。菌絲形態細長,分枝或不分枝,其一端似根狀物深扎於病魚的皮膚或肌體,另一端突出於皮膚表層,呈灰白色,形似柔軟的纖維,多附生於成魚的傷口或寄生於魚卵上。
症 狀:由於魚體皮膚局部受損,鱗片脫落而導致水黴菌感染附生,發病初期肉眼一般只見傷口四周組織紅腫,皮膚附著一層白色粘液,看不到附著的黴菌。當黴菌菌絲深入肌肉,並向四周蔓延擴展,傷口處長出一叢絮毛狀菌絲時,病證已到後期,稱生毛。由於菌絲體與傷口表面組織的粘附而使魚體表皮組織逐漸壞死,病魚游動失常,攝食停止而消瘦死亡。魚卵若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水溫,也易遭受水黴菌的感染附生,未受精的魚卵更是如此。
流行期:以陰雨連綿、光照不足的早春、晚冬或梅雨季節最為流行,蔓延極為迅速。色澤深褐的魚感染更為明顯,皮膚滿佈一層白翳,魚體失去應有的光澤度,活動遲鈍,常呈滯狀浮於水面,食慾不振,若不及時治療,最後病魚逐漸死亡。
防治:
a、浸洗:①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.7克或次甲基藍0.7克,浸洗病魚15~30分鐘後,再用手輕輕剝去菌絲,可見菌絲紛紛脫落。②10千克水溶解 3克硼砂,浸洗病魚5~10分鐘,然後入清水或綠水中靜養。③配製灰黃黴素,取適量紅汞溶液於10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,具有有一定療效。④在10千克水中溶解10毫升來蘇兒,浸洗病魚,效果較好。⑤在10千克水中溶解10~20毫升福爾馬林,對去除黴菌腐蝕有一定效果。
b、潑灑:①在10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0.2克,或次甲基藍0.2克進行潑灑,對初發病的魚效果良好。②在一立方米水中放20毫升來蘇兒進行潑灑,治療效果較好。
c、雙劑治療法:取食鹽50克、小蘇打50克溶解於10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5~20分鐘,均能取得良好效果,若進行潑灑效果更佳。
(2)黴菌引起的爛鰓病
病原體:主要是水黴菌粘附寄生,病原體同膚黴病。
症 狀:受水黴菌感染的鰓絲淺淡貧血,有失以往的紅豔,由於菌絲附著寄生,影響了鰓功能的正常循環,最後導致鰓絲淺淡(呈白色),遭受細菌感染而潰爛。
流行期:以陰雨連綿、光照不足的晚春及黃梅、中秋季節(特別是4月底至5月中旬,9月底至10月底)為多見。金魚產卵後身體極虛弱。若在這些季節中遇連日陰雨或晝夜溫差極大的天氣,金魚鰓部極易感染鰓黴菌,重者會引起大批死亡。
防治:
a、加強飼水調養:將金魚靜養於綠水中,有益於魚體保持健康。
b、減少投餌量:每日或隔日投餌一次,始終保持金魚於清晨有強烈的求食慾。增強魚體活動量,增強鰓部功能,可有效地預防鰓黴病。
c、最適pH:黴菌生長最適pH為4.6~5.8,根據黴菌這一生長特性,將金魚的飼養水調節成微鹼性,可有效地抑制黴菌繁殖。
d、減少換水次數:發病期間減少金魚用水的換水次數,以注水法換水為佳,還要嚴格控制換水與兌水時的溫差變化。
e、治療:用藥品種、劑量、方法均與膚黴病相同。
粘液球菌引起的爛鰓病
病原體:粘液球菌
症 狀:病魚鰓絲潰爛,並附較多的白色粘液。嚴重時鰓蓋骨的皮膚充血,鰓絲被腐蝕成一個個小洞,軟骨外露,直接影響病魚的呼吸活動,以至窒息死亡。
流行期:四季均有發現,但以夏、秋季較為多見。粘液球菌常在15~25℃水溫、pH6.5~7.5的水質中繁衍旺盛,蔓延迅速。
防治:
a、浸洗:①在10千克水中溶解11.5%濃度氯胺丁0.05克+呋喃西林0.2克,浸洗病魚15~20分鐘,效果良好。若多次用藥,療效更加明顯。②在10 千克水中放呋喃唑酮1~2克,浸洗病魚15~20分鐘,或在1000千克水中放0.1~0.2克進行潑灑。③在10千克水中放禽用紅黴素3片,浸洗消毒。 ④在10千克水中放大黃汁溶液浸洗病魚,有一定療效。⑤配製較高濃度食鹽水浸洗消毒。⑥在10千克水中放20毫升福爾馬林溶液浸洗消毒。⑦在10千克水中放10毫升來蘇兒浸洗消毒。
b、浸洗或潑灑:配製較高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浸洗,或較低濃度潑灑,都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c、控制池水水色與餌量:控制池水水色與餌量,增強魚體活動量,可預防此病發生。
細菌引起的松鱗病
病原體:小型點狀極毛桿菌
症 狀:病魚體表粗糙,鱗片向外豎起,基部水腫,積有少量半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。若在鱗片上稍加壓力,即可見鱗片基部有少量滲出液噴出,然後鱗片脫落,導致感染。病魚的發病部位潰爛,鱗片就像刺蝟的刺毛,片片豎起,乾枯鬆散。鰭基充血,腹部膨脹,有時眼睛外凸。生病魚臥於池底,失去活動力,停止攝食,不久就死亡。
流行期:南方冬、春季發生較多,北方秋季常見。其致病原因主要是飼水水溫一直處於陰涼狀態,自然光照嚴重不足或人工光照失調,時間一長,魚體鱗片鬆弛,皮下層內積水,鱗片豎起。此病的感染,通常是由於在立冬後寒冷天氣的日常換水及運輸檢疫時,導致飼水溫差變化過大,使魚體受寒後,鱗片開始鬆散,最後引發細菌感染。
防治:
a、浸洗或潑灑:①在10千克水中溶解呋喃西林1克,浸洗病魚20~30分鐘,或用更低濃度溶液潑灑。經十餘日的冶療,對初患病魚都能治癒。②在10千克水中溶解呋喃西林1克或呋喃唑酮1克,浸洗病魚20~30分鐘,堅持用藥數次,對病情嚴重者也有一定療效。選擇較低濃度潑灑更好。
b、混合劑浸洗法:選用2%食鹽水、3%小蘇打溶液、5%敵百蟲溶液,配製成混合劑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效果較好。
c、浸洗:在10千克水中投放慶大黴素3~5支,浸洗病魚10~15分鐘,堅持2~3次,能收到良好效果。
d、抹擦體表:用稀釋碘酒抹擦病魚體表,或肌注經稀釋後低劑量的慶大黴素,用藥數次後可獲得明顯效果。
e、調理治療:增強光照,提高水溫至25℃,進行飼養調理治療,能使病症逐漸好轉。
粘液球菌引起的白頭白嘴病
病原體:粘液球菌
症 狀:患病魚的額部與嘴部逐漸變為乳白色,並發潰瘍,不能進食,呼吸困難而不停地浮頭。
流行期:常見於5~6月,10~11月蔓延迅速,對幼魚的威脅較大。
防治:
a、浸洗:在10千克水中溶解呋喃唑酮或呋喃西林1克,浸洗病魚20~30分鐘,經數次用藥方能見效。
b、潑灑或浸洗:選擇低濃度的呋喃唑酮、呋喃西林進行潑灑或浸洗,數天後可以見效。
c、抹擦魚體:對個體大的病魚,可用稀釋碘酒或細鹽抹擦患處,具有一定療效。
腸炎
病因和症狀:病因是吃了不潔食物,或攝食過飽和腸道排泄受阻,最後由消化不良引起腸炎。以春、夏、秋季為多見。病魚初觀體表無明顯症狀,須經多次細心觀察,才能發現其精神呆滯,常停伏池底不動,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,投餌不食,翻轉魚腹可見了肛門附近紅腫充血,嚴重時潰爛,最後死亡。
防治:
a、投喂藥餌:①用0.1克呋喃唑酮拌麵粉,搓成米粒狀顆粒投喂,可取得良好效果。②用磺胺嘧啶1~2片,研成粉未拌入麵粉中,搓成顆粒狀投喂,療效更好。
b、浸洗:用3%~5%硫酸鎂(瀉鹽)浸洗病魚2~3次,對初發腸炎或消化不良引起的排泄受阻或頂食等均有治癒作用。
蛀鰭爛鰭病
病因:
(1)換水不合理:在陽光短缺的天氣,對金魚缸池飼水更換太勤,嚴重地刺激金魚體表細胞的內分泌功能,導致尾鰭軟組織的腐爛。
(2)換水不及時:由於水質的老化,光照的過強,引起各鰭膜內充滿氣泡,沒有及時換水排泄殆盡,導致各鰭膜破裂腐爛,而引發細菌感染。在盛夏季節,大尾金魚和幼魚的這種現象尤為明顯。
(3)水質不良:主要是水質pH起了急劇變化,魚體不適應,引起內分泌紊亂,久而久之致使各鰭軟組織腐爛,最後受細菌感染。
症狀:病魚各鰭邊緣呈乳白色,繼之腐爛,造成鰭條殘缺不齊,尾鰭尤為明顯。有時鰭條變成掃帚狀,嚴重時整個尾鰭爛掉,最後受細菌感染。
流行期:此病多發生於黃梅、盛夏、中秋季節,以大個體金魚或苗魚為多見。
防治:
a、合理換水:及時合理地更換或調節水質不良的飼水,可有效地抑制此病的發生和蔓延。
b、浸洗或潑灑:①對患爛鰭病的魚,在10千克水中溶解1克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,浸洗20分鐘,或選擇低濃度劑量進行潑灑,能抑制此病蔓延,逐漸恢復各鰭的生長發育。②在每立方米水中放細鹽50克,連用2~3次,能起到殺菌消毒作用。③0.01%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潑灑治療,可有效地抑制此病蔓延。
c、精心飼養:水溫恆定在20℃以上,經40天的精心飼養,可使腐爛的各鰭軟組織重新生長發育完整,在此期間必須多喂給動物性餌料魚蟲,促進尾鰭生長。
水質不良引起的魚病
(1)燙尾:夏季天氣炎熱時,飼養在露天魚池中的金魚較為常見的一種症狀。
防治:
a、適時投餌:盛夏季節投餌宜早,最遲不宜超過9時。
b、防止水溫劇升:對綠水或變色水,不但清晨投餌要充足,而且上午10時左右還須將缸池遮蔭,防止水溫劇升。
c、促進氣泡排盡:對已患燙尾的金魚,必須當日傍晚換入新清水中,以刺激各鰭膜排盡氣泡,並可用手按摩尾鰭,由尾柄處開始向下均勻地排泄氣泡,加速氣體排除,可有效抑制重患者尾鰭腐爛。
d、遮光、遮蔭:缸池中間種植蓬大植株水草,予以遮光、遮蔭,中午前後讓魚體進入陰影處休息,保持魚場安靜。
(2)中暑:在盛夏的午後,缸池飼水溫度通常可達38~40℃,未給予遮蔭的成魚或苗魚,常因高溫和強光的照射,加速水溫的升高,致使金魚突然中暑。病重者呼吸困難,體色變淺,失去感覺,靜伏於池底默默無聲地死去。
防治:
a、遮蔭:盛夏天10時後,用蘆簾、竹簾、太陽網布將金魚缸池遮蔭,或將小型缸池移位,注意觀察午後水溫的變化,嚴防中暑跡象發生。
b、加深飼水:盛夏天加深缸池飼養水位,緩解水溫劇升。
c、注水降度:發現金魚有中暑跡象時,應立即注水降溫,或將中暑的金錢魚換入較低溫度的缸池中,防止死亡。
(3)感冒:一年四季都可發生。在寒冷的冬季或初春,飼水水位低淺,多因缸池水面結冰後凍傷魚體,或經長途運輸水溫變化過大等,都會引起金魚受寒感冒。除氣候因素外,換水時新老水溫的相差,以及冬、春季的頻繁注水,均可使飼水溫度突變,引起金魚的神經末梢受刺激,造成機能紊亂,精神呆滯,離群獨臥於池底,食慾減退,分泌失調,病情嚴重者行動失常,投餌不食,漂浮於水面而默默地死去。其魚體外表均無明顯症狀。
防治:
a、四季換水時注意新老水溫平衡,寒冬天換水宜選擇中午進行,防止金魚受寒。
b、寒冷的西北風天氣,嚴禁換水、捕捉金魚。
c、立冬後的露天缸池,一是於傍晚加蓋防寒物;二是移入室內飼養;三是加深飼養水位。
d、用適量小蘇打溶液浸洗魚體,促進魚體代謝,增強活力。
e、在一立方米水體中放鹽100克,進行消毒滅菌,促進機體代謝功能的增強。
f、將感冒的金魚置於綠水中調養,以求魚體康復。
(4)水泡黃泡病:患者均為兩年生的水泡眼金魚,在發病初期,兩液泡由透明轉為渾濁,再由渾濁轉為濃黃色。有時泡內產生黃色沉澱物或血水,形成濃黃色或紫紅色水泡。這是由於缸池水溫過高,泡內淋巴液體變質後受細菌感染所致,尤以盛夏高溫天多見,最後致使水泡萎縮或破裂,喪失觀賞效果。
防治:
a、盛夏季加深飼養水位,注意遮蔭,防止水溫升高,以免泡內液體變質。
b、盛夏季對水泡眼金魚可經常換水,確保水質清新,防止水泡內液體變質。
c、在水泡發病初期,抽取泡內膿液,再注入1萬單位的青黴素溶劑,然後將金魚置於清水中精心護養成。
(5)皮膚充血病:通常由於光照不足、水質不良及金魚受過多的新水刺激而引起,在梅雨季節最為流行。飼養於水族箱內的金魚、特別是珍珠鱗發病率較高,症狀較為明顯。患者體背兩側出現大小不等的暗紅色斑塊,以腹部最明顯、集中,且精神呆滯,食慾減退。輕者影響觀賞,重者治療不及時,則會死亡。
防治:
a、在10千克水中溶解1克呋喃西林或適量食鹽水,浸洗病魚10~20分鐘,經數次用藥均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b、將病魚移入光照良好的綠水缸池中飼養,並經常潑灑適量細鹽水,減少投餌,經一週調養成,血斑會逐漸褪去。